摘要:
7月10日-20日,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植青振鄉”團隊師生赴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科技助農、紅鏈鑄魂、青春聚力”為主題,開展“薯光行動—賦能圍場鄉村振興新篇章”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深耕“薯光試驗田”,創新雨露滋養產業根脈
沃野躬行求真知,薯光閃耀踐擔當。團隊赴學校三結合基地圍場縣馬鈴薯研究院開展…
|
7月10日-20日,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植青振鄉”團隊師生赴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科技助農、紅鏈鑄魂、青春聚力”為主題,開展“薯光行動—賦能圍場鄉村振興新篇章”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深耕“薯光試驗田”,創新雨露滋養產業根脈
沃野躬行求真知,薯光閃耀踐擔當。 團隊赴學校三結合基地圍場縣馬鈴薯研究院開展專業實踐,在國家馬鈴薯崗位體系專家楊志輝教授團隊的帶領下,深研馬鈴薯種植全產業鏈體系,精學“冀圍薯6號”等優質種薯育種技術。師生沉浸式參與脫毒種苗培育流程,操作智能溫室監測設備,實地采集病葉樣本精準診斷病害,系統掌握早疫病、晚疫病等防控硬核技能。
師生深入什八克村試驗田,現場研習植保無人機飛防技術,學生分組投身標準化種植區,實操植保作業、數據采集與田間管理,在真操實練中淬煉病蟲害防治硬實力。師生團隊走村入戶開展調研,與種植戶面對面問需,靶向解決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等痛點,推廣植保實用技術,將“課本理論”高效轉化為“田間智慧”。
領導慰問送關懷,校地聯動促發展。7月19日, 副校長夏志學一行實地走訪實踐基地的馬鈴薯博物館、組培中心、雜交育種溫室、微型薯繁育網棚、什八克村試驗田和學生宿舍食堂,深入了解馬鈴薯發展史、脫毒組培技術、新品種選育、微型薯種植和學生實驗情況及吃住條件,對師生扎根農業一線、服務鄉村振興做出的貢獻和團結協作的精神風貌給予了肯定,鼓勵同學們以實踐礪真知,增強愛農情懷,提高專業本領,為國家農業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與地方政府、馬鈴薯研究院開展校地、校院合作座談會,就人才培養、科研合作、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交流座談。圍場縣副縣長譚賦圍繞馬鈴薯種植的品種選育、平臺共建、項目合作三個方面講述了與河北農業大學長期緊密合作關系,并對河北農大對當地產業發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丁明亞研究員介紹了圍場馬鈴薯產業發展情況,植物保護學院胡同樂教授介紹了30余年來學院師生團隊對圍場縣馬鈴薯產業發展提供的技術服務及此次師生社會實踐的開展情況。副校長夏志學強調科技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深化校地合作賦能圍場產業升級的重要性。他指出,科技是核心驅動力,校地合作需著力拓展廣度深度,實現由松散型向集約型轉變。未來需聚焦馬鈴薯品牌打造、全產業鏈深度協作及人才培養三大關鍵領域,全面推動圍場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活動期間,植物保護學院院長張金林與馬鈴薯研究院院長汪磊簽訂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協議,河北農業大學副校長夏志學與圍場縣副縣長譚賦共同為實踐基地揭牌。
構筑“紅鏈引力場”,信仰磁場凝聚青春力量
紅色黨課潤心田,陵園祭奠憶英烈。團隊赴塞罕壩機械林場參觀學習,體悟“六女上壩”“馬蹄坑大會戰”感人事跡,從“一樹成林”的綠色奇跡中淬煉“使命、創業、綠色”的塞罕壩精神內核;赴半截塔鎮烈士陵園莊嚴祭掃,重溫入黨誓詞,緬懷英烈,砥礪使命擔當。
創新打造“行走的微黨課”,于塞罕壩、烈士陵園、馬鈴薯博物館三地取景攝制,以青年視角講述塞罕壩精神、革命烽火、薯業發展,推動紅色基因在沉浸體驗中深植。
聯學聯建聚合力,黨建研學促融合。學院充分發揮全國樣板黨支部的示范帶動作用,與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馬鈴薯研究院黨支部聚焦“黨建引領產業發展”開展聯學聯建活動。學院黨委副書記賈金才與圍場縣馬鈴薯研究院院長汪磊為“黨建研學基地”揭牌,雙方聚力黨建引領,人才培養、產業升級,鄉村振興四個方面,打開校地黨建合作新局面。
架設“青春連心橋”,暖心紐帶系牢民生期盼
青春暖流潤桑梓,五色紐帶系銀齡。依托“青春五色帶”品牌,團隊聚焦孤寡老人需求,力行“敬老愛老暖心行”。深入半截塔鎮,與老人話家常、問冷暖、講政策,精準紓解精神孤寂,傳遞社會溫暖,賡續敬老美德。
科普火種播心田,自然奧秘啟童真。立足激發科學興趣、助力鄉村教育,團隊在半截塔鎮設立科普宣傳點,巧用生動繪本演繹自然奧秘,發放昆蟲主題明信片趣解專業知識,點燃青少年探索自然的熱忱。
反詐環保筑基治,文明新風繪鄉野。融合生態環保與反詐宣傳,團隊下沉基層,發放手冊、剖析案例:普及垃圾分類、農廢回收標準,引導村民力行綠色生活;拆解“冒充子女”“虛假保健品”等農村高發騙局,傳授“三不原則”筑牢防詐防線,雙效提升村民環保意識與風險抵御力,共繪美麗鄉村新圖景。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學院師生將足跡融入薯田沃野,將智慧注入產業根脈,將溫暖送入百姓心間,將信仰鑄入青春靈魂,生動詮釋了在“躬身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深刻內涵。這是一堂理想與現實深度交融的“行走大思政課”,是一次知農愛農情懷與強農興農使命緊密結合的“大農業觀”實踐,更奏響了新時代農科學子扎根大地、服務鄉村、矢志奮斗的青春奮進樂章!
|